威马创始人跑了,国产新势力淘汰赛开始
分类: 最新资讯
范文词典
编辑 : 范文大全
发布 : 10-23
阅读 :171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自始至终专注上市“奔现”的威马,还是倒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外。撰稿丨关不羽2023年9月10日,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登上飞机前发了一条微博,“好事多磨,静待花开”。然而,等到花儿也谢了,没等到好事,也没等到沈晖,只等来了威马“预重整”的消息。01威马瘸腿,早有征兆。降薪、被供应商起诉、售后出问题,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威马的现金极度饥渴。9月8日,威马借壳港股上市公司Apollo的反向收购宣告终止,威马第三次上市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两天后,沈晖出走海外,说是参加慕尼黑车展,最终的目的地是纽约。图/网络沈晖与贾跃亭殊途同归。只留下不知所措的员工,和目瞪口呆的威马车主。一堆汽车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拉横幅讨薪,斯文扫地。车主们的手机蓝牙钥匙无法使用,徒唤奈何。威马困于现金饥渴,这本不该发生。威马曾经是“造车新势力”中最不差钱的“融资王”,410亿的身价比“蔚小理”加起来还多。比沈晖的行踪更成迷的,是他怎么把这么多钱败光的。02威马汽车成立于2012年,比“蔚小理”更早走上风口。起步早,起点也高,投资人名单堪称豪华顶配。有李嘉诚家族的电讯盈科,有澳门赌王家族的信德集团,还有上海和合肥的国资平台,以及上汽集团、紫光集团。差点忘了百度,在这堆大佬中,不算起眼。众星捧月捧的是新能源车赛道,更是捧创始人沈晖。沈晖的履历实在是太光鲜了,吸金能力十足。美国名校结构工程学和工商管理学的双硕士,硬核工科和商科组合,堪称造车赛道的完美职业经理人配置。▲威马创始人沈晖(图/CFP)比专业学历更亮眼的是业绩。沈晖曾任吉利汽车的副总裁,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是能吹一辈子的业绩。把钱交给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众大佬追捧,理所应当。然而,沈晖用实力证明,专业的人能把专业的事干得稀烂。03首先是“拿来主义”的拼凑式造车。沈晖出马,能买则买,一切凑合。电动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威马至死一无所有。唯一能引以为傲的是自带造车资质,早早实现了汽车生产自主。这在赛道开启初期,确实是个优势。别的“新势力”还在到处找代工时,威马一马当先造出来了。但是,这一优势并不持久。自己不能组装,大不了找代工呗。等各家都找到造车的搭档后,自主组装和代工组装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优势了,甚至成了重资产、高成本的包袱。其次,是市场定位走捷径。和其他新势力主攻家用车不同,威马走上了专攻网约车。威马的早期车型设计都是网约车营运的定制款,“出租风”十足。这应该是沈晖当年在吉利习得的秘技。▲威马E.5(图/视频截图)之所以说是条捷径,是因为网约车配置要求不高,最适合拼凑式造车的速成体系。而且,网约车大都“团购”,卖得多、卖得快,营销成本低。在赛道开启的高补贴时期,低成本、不愁卖,实打实的卖一辆贴一辆,妥妥的双赢——威马赢两遍。但是,这套走捷径的速成班养成法,后遗症也很明显。随着“新势力”纷纷崛起,车型多元化,网约车有了更多选择。网约车司机有不少是兼职的,他们更偏爱“一菜两吃”的家用型,而不是“一看就是开网约车”的出租风定制款。威马早期的市场优势就没了。发育期的速成模式,让威马的产品定位十分尴尬。往低走,拼不过小而廉的0级车。往高去,又拼不过“彩电冰箱大沙发”的伪奢风。勉强打个“性价比牌”,付出的代价是价格天花板高度受限。高不成、低不就,威马玩不转家用车市场,再叠加降补的冰封,巨亏不可避免。一辆车亏6.5万元,曾经的“融资王”竟变成“亏损王”,资金饥渴毫无悬念。威马就这么高开低走跑崴了脚,沈晖到底是咋想的?04沈晖一开始就做出了一个选择,他在“产品为王”的持久战和资本运作的突击战中,选择了后者。威马极致的速成模式,都是奔着资本故事去的“多快好省”。这是一场“先捞后洗”的资本豪赌。理论上讲,如果威马真能快速实现上市融资,再把资金投入研发,“用脂肪换肌肉”,实现产品升级。“资本局”顺势转为“产业局”,就功德圆满了。然而,天不遂人愿,你有你的算计,市场有市场的规律。沈晖在自己搭建的“资本局”中,最终只赢了半场。2019年靠“多快好省”做大做强的威马,全年交付16876辆,在造车新势力中位居第二。这份颇为亮眼的业绩,再加上“有人有钱有背景”的早期光环,威马在2020年的D轮成功融资100亿,创造了造车新势力单笔融资的纪录。可惜的是,东风不与沈郎便,威马科创板上市未果,功败垂成。于是乎,2020年竟成了威马最后的高光时刻,形势急转直下。新能源车行业的风口已过,市场扩容速度下降。国内市场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潜力无限,各家新势力的竞争加剧。主要竞争对手“蔚小理”各有成熟的卖点,“换电只需三分钟”“智能交互体验好”“彩电冰箱大沙发”,各有拥趸。威马却拿不出像样的卖点。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缺乏产品缺乏竞争力是致命伤。那么,拿100亿资金继续贯彻“先捞后洗”的战略,研发补课、升级产品行不行呢?也不行。整个新能源车产业是产业政策大力加持下“催肥”的脂肪堆积,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的基础很薄弱。其他新势力早就“卷”了好几年,躲在网约车舒适区太久的威马出手太晚了。何况这100亿在“逆风局”里并不宽裕。交付量第二的好彩头,是赔本赚吆喝。2020年后威马的每况愈下,出血点太多,烧钱太快,挡都挡不住。沈晖的高薪要支付吧?庙再穷也不能穷和尚。车总得造吧?咬着牙造一辆亏一辆。明星代言还得请吧?不请就露怯了,输了排面,资本市场更玩不转。这火烧连营的架势,100亿远远不够。2022年威马汽车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净亏损金额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3年累计亏损超过174亿元。同年,威马销量大减,全年销量2.94万辆,同比下滑了三成以上。此消彼长,威马气数将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自始至终专注上市“奔现”的威马,还是倒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外。2023年寻求港股上市,是威马的最后一搏。可是,以港股的“熊样”,以威马惨不忍睹的业绩,谁会当真呢?春节后沈晖就很少出现在公司,“好事多磨,静待花开”的表白,或成绝唱。图/图虫创意威马的困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繁荣表象之下的脆弱。产业政策大力扶持下,新能源车产业上得太快,产业基础不稳,市场需求被高估,心态普遍浮躁。沈晖错了,那么砸钱给沈晖的一众大佬们没有错吗?给威马砸了大把资金的国资平台没有错吗?我们的新能源车产业,整体表现健康吗?威马缺乏核心技术、估值虚高、盈利能力薄弱等等问题,在“新势力”车企中普遍存在,各家的“含威量”都不低。“彩电冰箱大沙发”的浮夸,换电模式难以克服的技术缺陷,体验感不错、技术力有限的智能化,都不省心。更让人担心的是盈利能力。不用看花里胡哨的报表数据,只看特斯拉杀入中国后,新势力们一惊一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表演,便知新势力们真实的底色。特斯拉降价,“新势力”受不了。特斯拉涨工资,“新势力”也受不了。如此脆弱的市场竞争力,离开了成本高昂的产业政策搭建的温室,“新势力”们能走多远?威马倒在了沙滩上,退潮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