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学府谈中学精神——《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图书发布暨校友代表座谈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
分类: 最新资讯
范文词典
编辑 : 范文大全
发布 : 04-10
阅读 :284
《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座谈会现场2024年4月6日下午,《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图书发布暨部分校友座谈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家楼隆重举行。30多位庐江矾山中学校友代表,时间跨越老中青三代,空间分布大江南北,齐聚在春和景明、繁花似锦的高等学府,共叙校友情,探讨一所中学弦歌不断八十余载的精神传承。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图书发布暨校友座谈活动,也是本书目前参与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矾山中学校园庐江矾山中学是位于安徽庐江县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当时的仁人志士创办新学、启化新智,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辉煌办学历程,几代矾中人风雨兼程,弦歌不断。特殊的环境、共同的经历,形成特殊的记忆、特殊的情感、共同的历史,这是矾山中学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所在,是矾中师生精神血脉里澎湃不息的文化精神之所在。编写出版《庐江矾山中学校史》,是一人之意愿,多人之志愿,众人之心愿。所有诚心意愿相互叠加,成就了这部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学校史著述。基于这样的认知,《庐江矾山中学校史》编写体例设计,以时间历史为主线,以校友记忆为主体,珍惜每个人的记忆,尊重每个人的历史,汇集整合每位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忆,形成矾山中学最鲜活的历史、最质感的文字。而历任领导名录、历届校友名录、学校发展大事记,都属于学校最基本的数据信息,是支撑主体叙事展开的空间场域。可读性,可信性,可传性,是这部中学校史的文化品质所在。本次座谈会由1981届矾山中学校友、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教授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在致辞中表示:《庐江矾山中学校史》是中国基础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多维度多视角呈现出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80多年风雨兼程、守望立德树人教育初心,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一代代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气质,对于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借鉴。合肥市庐江县教育局督学、原庐江矾山中学校长、校史编写委员会主任张天春回顾了校史编纂历经三年、“一波三折”,回想一路走来的校史编写工作,能在短期内顺利地出版发行,得益于校史编委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得益于学校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凝心聚力,得益于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得益于广大校友、各界人士的踊跃实践和默默奉献。庐江矾山中学现任校长苏启雄表示:此次图书发布及部分校友座谈会,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校史诞生来之不易,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校史既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学校文化传承的象征和载体。它记载着矾山中学办学80多年的光辉历程,承载着历届校友的文化记忆,弘扬着追求思索、乐学担当的矾中精神。《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座谈会现场校友代表在随后的发言中围绕矾中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和价值意义、如何赓续矾中传统、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1964届校友代表宋金铉表示:初中高中6年在矾山中学度过,这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收获了知识、磨砺了意志,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师长们兢兢业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发扬光大。1965届校友代表、原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卢业苗表示:《庐江矾山中学校史》主编孙文光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也是矾中优秀学子的代表;整本书由他牵头主编,体例独特、风格鲜明,读之大气磅礴、入木三分,让人热血沸腾、想来回味无穷;矾中精神内涵深刻丰富,需要不断传承弘扬。1972届校友、原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编、校史副主编卢光阳表示:“一书三地两会”,为一所极为普通的农村中学编写校史并且举办如此隆重的图书发布活动,显示出主办者阔大高远深邃的眼光、魄力、胸怀和格局,显示出实施人不寻常的思维,显示出策划人对一所普通乡村中学的深情。矾中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矾中师生创造的,每个矾中人既是矾中精神的创造者,同时是它的拥有者,传承者。1975届校友、安徽庐州学校董事长、校史编委会顾问许友银表示:校史史料丰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矾山中学的发展史以及矾山中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图书设计雅致大方,可读性强。感谢为校史编纂工作付出辛勤耕耘的校友和同仁,能为母校略尽微薄之力也是一种荣幸,希望矾中精神在新时代更好传承。1979届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执行主任黄治广表示:校史编纂精致,内容丰富、风格新颖,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堪称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缩影不足为过;作为矾中学子,对母校一直饱含感恩。1979届校友、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高级教师阳传华表示:矾中的过去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校友大放异彩,整个庐江地区也很难拿出像矾中这样光荣的校史。对于矾中,大家一往情深,矾中精神在各条战线上也得以传播、得以弘扬。1983届校友、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安徽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黄然回顾了在校期间学校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勤奋努力,授业恩师的谆谆教诲如沐春风,严谨治学又和蔼可亲,给每个矾中学子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恩母校、祝福母校。1984届校友、安徽国元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黄林沐也回首在矾中求学期间炽热的年华和难忘的师恩,感念青葱岁月,感恩母校栽培。在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不吝赐教、爱生如子,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正是在矾山中学,积累人生的宝贵经历,收获了走向更远未来的力量和勇气。1994届校友、浙江温州市京华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陈关杰表示:苦难的时代,富有共性的命运,农家孩子励志向上,矾中给予每一位学子“文武兼备、土洋融合”的特殊气质和精神。《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十分独特,以文化史,很好地解码了矾中文化基因,寄望母校生命之树长青,矾中人梦想之路瓜瓞绵长。2003届校友、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编辑宛月琴表示:看到这样一部重量级校史巨制,感到十分震撼又充满敬仰,为矾山中学辉煌的历史深感荣耀,将继续感恩奋进,带着母校的精神熏陶,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做矾中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2007届校友、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何恩情表示求学期间恩师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于心、不曾忘却,愿以学长学姐为榜样,努力工作,为矾中增光添彩。《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座谈会现场座谈会最后,1979届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作总结讲话。他表示,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图书发布暨部分校友座谈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举行,充满殷殷之情、铮铮之意,跨越不同年代、来自不同战线的校友聚在一起,共叙校友情。这本图书规格之高、内容之丰、体例之新、设计之美,堪称中学校史中的“天花板”,两代人接力完成编写工作、5个时期不同年龄段校友的真情感言、浩瀚的资料收集和细致整理,无不凝聚主创者的心力和付出、无不彰显出大家对母校的一往情深。矾中精神已经根植于每个矾中学子的心中,非凡的成就来自一代代矾中人使命担当、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褪色,这种精神会永远激励着矾中人奋勇前行、报效祖国!《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孙文光 主编978-7-5760-3261-1128.00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矾山中学简介1941年,庐城名士宛凤仪邀地方名儒学士在柯家坦甘泉寺创办学校,名曰“庐江县私立四维中学”。6月,招收初中两个班,学生100名,校长由宛凤仪担任,设教导、训导、事务等机构,管理体制基本健全,校有教职工14名。1946年,四维中学迁至庐城东岳庙(俗称东王庙),校长由陶尔侯担任。1949年1月,庐城解放,四维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转为公办,更名为“庐江新民初级中学”,仍在原地址开办,校长由孙康廷担任。至今,矾山中学已经走过80余年办学历程,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栋梁人才。自2000年起,学校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建造了教学楼、教师住宅楼、男女生公寓楼、办公楼和学生食堂。学校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利用课改和内改的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矾山中学八咏·碧潭映月》孙文光每忆高堤筑涧前,少年同学各争先。一潭皓月明如许,屈指沧桑六十年。矾山中学校园《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序言文 | 孙文光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矾山中学已经走过80余年办学历程。八十余年风雨兼程,弦歌不断,矾山中学培养了莘莘学子、青年才俊,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栋梁人才。八十余年教学相长,如切如磋,矾山中学荟萃了千百位教职员工、优秀园丁。八十余年春风化雨,文明教化,矾山中学为安徽庐江教育事业发展,为庐江南部地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卓越独到的贡献。培养一个孩子,成就一个家庭。举凡新中国成立以来,庐南地区杰出人士与成功人生,几乎都有过在矾山中学读书求学的经历和记忆。八十余年办学历程需要系统总结,八十余年办学历史值得认真书写。三生有幸,因缘际会,我忝为矾山中学创建之初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自10岁至20岁的十年韶华,是在这所学校度过的。这里留下了我青少年时代半工半读的苦乐年华,奠定了我一生读书治学的精神基础,也寄托着我在年轻的共和国蓝天下放飞青春梦想的美好记忆。那是1946年春节后不久,矾山中学前身的“庐江私立四维中学”刚从柯坦搬到庐江县城东门,借用东岳庙(俗称东王庙)房舍办学。我随姐姐到学校玩耍,被和蔼可亲的校长热情相邀,经过简单面试后,破格录取插班初中二年级读书。此前,我仅仅读过私塾,背诵过蒙学读本和“四书”篇章,没有接受过现代学校教育,对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一无所知。虽然心里向往着能进新式学堂读书学习,但还是忐忑不已,深怕不能适应被退回来。报名时没有用真实姓名孙业楷,而是临时给自己起了“孙文光”这个名字,准备找个替身,万一打退堂鼓也不影响本名的那份清誉。姐姐读书有学费,我读书是自作主张,没敢跟家长说,学费先挂着。这时学校获得民办公助政策支持,全校七十几个学生,有7个奖学金名额,我有幸获得一等奖学金,学费全免。从此,我就成了孙文光,孙文光也成就了我的人生。1949年1月,庐江县城解放后,四维中学更名为“庐江新民初级中学”,继续享受民办公助政策支持,我随学校师生参加过迎接解放的喜庆活动。学校设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80余人,教职工16人。我在班级里年龄偏小,但承蒙学校厚爱,让我帮忙管理图书、刻写蜡纸、书写文告,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属于半工半读,以舒缓家庭姐弟三人同时读书带来的经济短绰。新中国百废待兴,蒸蒸日上,到处洋溢着一种欣欣向荣的精神气象。1952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制为公办“庐江初级中学”。同年7月,暑假期间全校教师都被安排到当时行政区划所属的安徽省芜湖区专员公署组织的思想改造运动学习班,仅留下一位工友和我这个留校帮忙的半工半读初中毕业生看守学校。这时,学校接到芜湖专署通知,整体搬迁到大矾山。说走就走,我和那位工友整理行装,先行出发,按通知调令要求找到大矾山牌楼院卢氏宗祠。当时该宗祠建筑保存完整,被征作国家粮食储备供给站。上级部门已经决定,粮站腾出房间给学校。异地搬迁,人生地疏,近乎从零开始。我们先期筹办人员暂时借住在对面山岗上的楷模小学、祠山殿。待到新学期开学,师生到齐,上课在卢氏宗祠改制的教室,教师和学生都分配到附近村庄老乡家借宿。然后,一边正常组织教学,一边开始紧张有序的征地、规划、学校建设。筚路蓝缕,创业艰难。现在的矾山中学校园主体部分,当时都是丘陵山岗,荒芜萧疏。学校建设从牌楼院卢氏宗祠门前开始,逐步拓展开来。食堂、宿舍、厕所、操场、水井、图书馆、实验室、大礼堂、教室、围墙、实习园地,等等,渐次从愿景到现实,从规划图纸到美丽校园。那是一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齐心协力,向科学进军的时代,是一个敢于在一张白纸上写出最好文章、画出最美图画的岁月。学校教职员工几乎每个人都做几份活,不分彼此,不论份内份外,只要有需要,都能站出来,大家共同建设校园,共享劳动创造的喜悦。学校教职员工来自全国各地,统一分配,彼此合作,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很多学生年龄比老师还大,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1956年学校奉命更名为“庐江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初具规模,在牌楼院村庄前设置学校大门,需要题写校名。学校师生员工,少长贤智,大有人在。校长竟然将此重任嘱咐于我,一个时年不足20岁的青年员工。尊敬不如从命,我斗胆题写的校名被镌刻在木板上,悬挂在学校正门的门楼上,与其说是对我的信任和褒奖,毋宁说是对全校师生的一种激励和昭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遥想学校前身,创始人宛凤仪先生,庐江名士,邀约地方贤达,集资办学,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为号召,重教化,立新人,开风气之先。尔后,更名为新民,融汇了儒学明德新民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寄托着继任者的使命情怀。这种家国使命,天下情怀,孕育了矾山中学最初的精神禀赋。八十余年风云变幻,日月光华,几代矾中人春风桃李,勤奋好学,报效祖国,报效家乡,铸造了矾山中学闪光的精神品质。钟山云霞,矾矿繁华,竹林茶园,春有百鸟争鸣,夏有蛙声阵阵。农村环境,农家子弟,矾山中学始终处在艰苦条件下办学兴教,非凡的成就来自一代代矾中人使命担当、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1957年9月,我有幸参加高考,被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三年后,我又获准提前参加研究生考试,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在未名湖畔跟随名师求学问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毕业后,我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光阴荏苒,夙夜在公。山高水远,情寄云天。退休以后,我得暇回到矾山中学,少年郎已是白头翁,峥嵘岁月,历历在目。2016年承蒙现任校领导深情厚谊,让我再次为学校题写校名。相隔一个甲子,两次命笔,初心未改,情怀不变。衷心祝福矾山中学桃李天下,兴旺发达。2021年5月 旅居沪上图文:周文翔 宛月琴 何恩情制作:潘婷关注并设为星标